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抑郁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 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丧偶是与抑郁症关系最密切的应激源。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下者也易患本病。
长期的不良处境,如家庭关系破裂、失业、贫困、慢性躯体疾病持续长达 2 年以上,也与抑郁障碍发生有关,如果同时存在其他严重不良生活事件, 这些不良因素可以形成叠加致病作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研究了5-HTTLPR 及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研究者检索了 PubMed、EMBASE、PsyclNFO 三个数据库,纳入其中 14 项研究(发表于 2009 年 3 月前),在 14250例样本中,1769 人为抑郁症患者。
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显示,应激性生活事件数量与抑郁显著相关(OR=1.41;95%可信区间为 1.25~1.57);5-HTTLPR基因型与应激性生活事件之间相互作用与抑郁无显著相关性(OR=1.01;95%可信区间为 0.94~1.10)。该结果提示:应激性生活事件数量与抑郁障碍发生显著相关,5-HTTLPR 基因型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则未发现与抑郁症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12](1/A)。需指出的是,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的中介机制仍然未知。
综上所述,涉及抑郁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较多,除上述所列观点之外, 目前的观点还包括第二信使失衡假说,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失衡假说,抑郁障碍能量代谢假说,褪黑素(MT)的变化假说等。然而,仍然缺乏有效的抑郁障碍特异性诊断标志,有些研究结果甚至相互矛盾。临床研究方面,国内有关抑郁障碍的规范化治疗路径尚未真正建立、并推广实施;针对其结局与转归的研究甚少、 而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对抑郁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内容来自: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