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轮回转世-苏东坡的前世与后世(3)
东坡前世-五祖戒禅师印象
仍然回到东坡先生的前世故事,了解一下五祖戒禅师,即五祖寺的师戒禅师,五祖是寺名,师戒禅师是五祖寺的住持,所以称他为五祖戒,是双泉师宽禅师法嗣。属六祖慧能大师顿悟一派,青原法脉下第八代,五祖戒禅师有十几位法嗣被《五灯会元》收录:
洪州泐潭怀澄禅师、瑞州洞山自宝禅师、复州北塔思广禅师、蕲州四祖端禅师
潭州云盖志颛禅师、舒州海会通禅师、瑞州洞山妙圆禅师、蕲州义台子祥禅师
明州天童怀清禅师、越州宝严叔芝禅师、蕲州五祖山秀禅师、襄州白马辩禅师、随州水南智昱禅师。
有关记载如下:
《五灯会元》卷第十五
僧问:“如何是佛?”师曰:“鼻孔长三尺。”曰:“学人不会。”师曰:“真不掩伪,曲不藏直。”
问:“如何是道?”师曰:“点。”曰:“点后如何?”师曰:“荆三汴四。”
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曰:“看。”曰:“出匣后如何?”师曰:“收。”
问:“如何是随色摩尼珠?”师曰:“随。”曰:“随后如何?”师曰:“一个婆婆两个瘿。”
问:“得船便渡时如何?”师曰:“桌在谁人手?”僧拟议,师曰:“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
........
僧、即问者,是指双泉师宽禅师法嗣
师,即答者,五祖师戒禅师,
《指月录》卷之二十二
湖州上方岳禅师。少与雪窦显公。结伴游淮山。闻师住五祖喜勘验。显未欲前。岳乃先往。径造丈室。师曰。上人名甚么。对曰。齐岳。师曰。何似泰山。岳无语。师即打赶。翌日复谒。师曰。汝作甚么。岳回首以手画圆相呈之。师曰。是甚么。岳曰。老老大大胡饼也不识。师曰。趁罏灶热。更搭一个。岳拟议。师拽拄杖赶出门。及数日后。岳再诣。乃提起坐具曰。展则大千沙界。不展则毫发不存。为复展即是。不展即是。师遽下绳床把住云。既是熟人。何须如此。岳又无语。师又打出。以是观五祖。真一代龙门矣。岳三进而三遭点额。张无尽谓。雪窦虽机锋颖脱。亦望崖而退。得非自全也耶。师暮年至大愚。倚拄杖谈笑而化。
朱时恩《佛祖纲目》
洞山自宝。为人精严。护持戒法。然性好名。事边幅。初得法于师戒。戒暮年弃众造焉。宝以其行藏落人疑似。弗为礼。戒遂至大愚。未几倚拄杖于僧堂前。谈笑而化。五祖遣人来取骨石。归塔焉。
《印光大师文钞》
五祖戒禅师,名气相当大,门庭徒众相当多,乃非常之人,为云门偃之法孙,为宋大觉琏国师之法祖。门庭高峻,若龙门然,学者每每望崖而退。在当时之声望,何等赫然。
即便是五祖戒禅师,乃是非常之人,这是云门宗的文偃禅师的法孙,是宋朝大觉怀琏国师的法祖。
五祖戒禅师门庭高峻,好像龙门一样,学者经常畏难而退。在当时的声望,何等的赫然啊.......
杭州西湖当时东坡先生修的“苏提”
五祖戒禅师印象小节
从上文可看出,五祖师戒禅师修行成就很大,擅长禅宗机峰,在当时声望很高,影响非常大,弟子众多,在晚年时,“其行藏落人疑似”,即可能有一些行为让众人感觉不太如法,遭人怀疑,至使像洞山自宝这样的弟子都不再以礼相待,后来到大愚处,没过多久在僧堂前倚拄杖,谈笑之间即离开人世了。这可以看出来,五祖戒禅师的禅定境界是相当高的,已经做到来去自由、无拘无束的境界了。
“其行藏落人疑似”,到底指什么,没有找到任何确切记载,在冯梦龙《喻世明言》中,说他与一位叫红莲的女子有染,因为这是文学作品,不足以让人相信。东坡自己曾提到”戒和尚不识人嫌,强颜复出”,其诗中也有“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以及“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等句,综合这些,可以看出,五祖戒禅师作为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德高望重的一位大和尚,非常受人景仰,但是在晚年可能确有些不拘小节的行为。
为何前世出家,今生会有大成就?
出家,即出离世俗尘缘,发愿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使自他从轮回中解脱为目标,度一切众生,行一切善法,发菩提心,再也没有自私自利。这些,堪称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因此,从佛法因果理论来解释,出家修行有大福报,如法修行,好的结果是脱离一切烦恼成为登地菩萨,乃至成佛。但是,如果一生当中修行不是特别好,没有达到不退转地,则可能还会有烦恼,还会堕落,也可以说,修行好了,可以做菩萨和做佛,也可以乘愿再来转世做人再来度众生;修的不太好,可能成为六道中人或天道中的天神或人,因为前世的发心修行的福报,则很可能成为帝王将相,或大富贵之人。
亚青寺出家众
至于五祖戒禅师,按照明朝紫柏禅师的观点,应是乘愿再来的,以“文章做佛事”,而按近代印光大师的说法,是还没太修行好,才变成一个世俗人苏东坡,两者那个对?不得而知。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东坡此生的成就,肯定与世五祖戒禅师有一定关系,这些大概就是因果学说中的等流果,即前世才华智慧、性格、习气等,这一世中会得以延续。其文学才华、佛法造诣、性格气度和其它世间法的成就,都可能有所体现。
他的好友惠洪,也就是《冷斋夜话》的作者,甚至把苏轼的文学天才也归功于他的前世:“东坡盖五祖戒禅师之后身,以其理通,故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盖非语言文字也,皆理故也。自非从般若中来,其何以臻此?”
因为前面说的出家的功德,历代的很多帝王也恭敬出家人,甚至有出家愿望或经历的,如梁武帝,唐朝武则天,明朝朱元璋,清朝顺治皇帝等,传说顺治皇帝还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出家诗,摘录如下: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还有很多,略。)
东坡先生今生与前世的因缘联接
生活中各种遭遇,似乎不是无缘无故,而与自己之前的起心动念、甚至与前世愿望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二十案例示轮回》中也能找到这种联系。憨山大师所著的《梦游集》中也说,为前世“幻业所弄”,去了好多前世曾经去过的地方。
佛教的六道轮回图
在东坡先生的前世与今生中也有一些类似这样的联系。东坡前世为出家人,修证很高,应该具足智慧和慈悲,了知世事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大乘教义,他今生的才华与成就与其前世修行度人应有密切的关系;思想性格与前世也非常相近;其它如对佛法态度,经历过的地方,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等,可能都与前世有联系,只是没办法详细了解,下面仅就其慈悲和无常观念,简单说说。
王安石变法期间,青苗法的实施,使欠官债的百姓越来越多,监狱人满为患。东坡在除夕夜还要依旧例清点犯人,看着这些衣不遮体的百姓,心中的酸楚油然而生,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他在《官厅题壁》中写到: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杭州任职期间,自己出钱并集资建立了专为穷人治病的安乐坊,救治了无数贫困百姓,被贬黄州期间,虽无权无钱,但仍不畏世俗压力,大力革除江对岸武昌城溺女婴的陋习,让无数的女婴存活下来,并说:“吾眼中无一个不是好人。”对于政治上迫害他的人,从不记恨,宽大为怀,在这些人失势以后,又能以礼相待,关爱有加,实在是做人的楷模。
以上为东坡先生慈悲的表现。以下可以看出东坡先生对人生无常的认识,《赤壁赋》云: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东坡书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下面说说东坡先生的个人婚姻生活,这些是有文字记载的。
东坡先生先后有两个妻子,王弗和王润之,一个正式的妾,叫王朝云,另外侍妾侍女有多位,其数不详。
东坡19岁,取第一个妻子王弗,其当时16岁;
30岁时,王弗27岁去世;王弗去世时,苏轼与她唯一的儿子苏迈,仅仅六岁,王弗堂妹王润之和其哥哥十分崇敬东坡先生,因此后来,促成了东坡与王润之二人的婚事。
33岁时,即3年后,续娶前妻王弗堂妹王润之,是其第二个妻子;
39岁,纳侍妾王朝云,当时王朝云12岁,之前是歌姬;
56岁,第二个妻子王闰之去世,
61岁,王朝云去世,卒年34岁。
66岁,东坡离世。
从以上看,东坡先生的婚姻生活,既十分幸福又有不幸之处,幸福之处自然不用多说了,不幸的是三任妻子都年轻早逝,另东坡先生十分悲痛。
第一任妻子王弗聪慧而谦虚,东坡读书时,总是陪在身旁,背书有错漏的时候,王弗会在一旁提醒,但等东坡要与她探讨时,她又说自己并不精通。似乎东坡所不会的都是她会,二人即是夫妻又是知音,情深意长,从东坡先生在其去世十年后的词中即可看出,读过催人泪下。
图片来自网上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陪伴东坡先生时间最长,共二十五年,与其同甘共苦,经历世间动荡沉浮,在其死后,东坡还记得,在王闰之的生日,给她求佛诵经、买鱼放生。
《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惠州西湖六如亭边王朝云雕像
王朝云的身份是妾,在王闰之去世前是侍妾,实际上,是东坡的第三个妻子,也是红颜知己。她最初不识字,后来学习识字和书法,能写楷书。大概因为东坡学佛的原因,朝云后来也一心向佛,颇有悟性和灵性,这也是她和东坡先生心心相通的缘故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东坡初遇王朝云时所作,可见当时东坡与王朝云确有一见倾心之意。
《冷斋夜话》计载,(东坡说)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云:
不学杨枝别乐天,且同通德伴伶玄。
伯仁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裙歌板旧因缘。
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上面诗中,乐天是指唐朝的白居易,杨枝是指白居易最宠爱的一个妾,在白居易年老体衰时,虽受其宠,但乐天却不辞而别溜走了,“杨枝别乐天”,即是这个典故。
曾经见到有篇文章,批评东坡先生无情无义,在被贬离京时,将妾送与他人,甚至已经怀孕的,也送出两位,还有以妾换马的事情。但从上文看,“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不但男人可以把妾送出去,妾也可以主动辞去,这可能是当时社会习俗吧,抛开历史谈道德是没道理的。
天女维摩总解禅,大约是《维犘诘经》中的典故,而“舞裙歌板旧因缘”中的旧因缘,不知所指,是否是前世的事情不得而知。
东坡先生才华无与伦比,政治才能在当时被所有当权者看重,但是他不妥协王安石的“变法派”,也不迁就司马光的“保守派”,因而在两派各自当权时都受到排挤和迫害,历尽磨难。曾在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东坡也以为不够恰当。这时王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表示认可。
学佛和修道、直至出家,何曾不是不合时宜之事呢?
《冷斋夜话》计载,盖绍圣元年十一月也。三年七月五日,朝云卒,葬于栖禅寺松林中,直大圣塔。又和诗曰: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唯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懃礼塔中仙。
“伤心一念偿前债”是不是说,以我现在伤心的痛来偿还之前欠下朝云的债?这里的偿前债,与前面的旧因缘,是否是同一事,大概只有东坡先生自己知道了。“弹指三生断后缘”,可以直译为,三生三世,只在弹指间,今后的缘分就断了。但这样很难理解,两人相知相爱,三生三世都嫌少,为何以后不继续相约、相爱,再续前缘呢?是什么原因呢?
这可能就要与东坡的信仰有关了。此时东坡六十多了,后半生颠沛流离,苦多乐少,而且自己认为早已知道了自已的前世,从而精进参禅,应该早就有所彻悟了。佛法偿还宿债,万缘放下的修法,在这两句中,体现的大致是这个意思吧,放下所有的前缘,就不是世俗人了,这也预示着,东坡的理想是要做一个出家修行人,不知是否也预示,东坡再转世会做出家人。
这是不是太无情了呢?应该也不是,“驻景恨无千岁药”,能感受到东坡先生对其早逝的悲痛,最后两句,“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懃礼塔中仙”大意是,朝云你虽一直静卧在竹林下,但我们二人心的距离是没有远近之分的,夜里你还要像以前一样精勤,要经常礼拜旁边塔中的仙人啊。这里,还不忘计叮咛嘱托,我们心在一处,你别忘记拜佛啊。
细细口味,未免感动落泪。
朝云临终前,握着东坡先生的手,诵《金刚经》中偈颂: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为让东坡随缘放下,不要太过悲伤。东坡在墓前筑六如亭以纪念朝云,并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对联里饱含了东坡先生对这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据说,至今仍常有人来六如亭祭拜。
六如亭 图片摘自网上